当前位置:首页 > 品质汽车 > 热点 >

跨国车企加速重构中国战略

2025-04-08        广州日报

  马自达6、福克斯、两厢思域、奔驰A级……今年以来,多款经典合资燃油车宣布正式停售。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“油电转换”的关键时刻,此前依托燃油车独领风骚的跨国车企迎来“最忙时刻”。“挑战、转型、融入、竞争”,成为2025年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四大关键词。

  记者获悉,即将在4月下旬举办的上海车展上,跨国车企将呈现近年转型投资的“变现”效果。近几年来,跨国汽车巨头们一边巩固燃油车市场,一边通过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布局,加码电动化、智能化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,也是跨国车企探索转型的重要试验田,宝马、奔驰、大众、别克等巨头们近年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投资倾向,凸显他们看好中国市场的韧性。

  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

  最新表态:

  跨国巨头“重仓”投入 中国市场成关键变量

  “跨国车企须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和战略,加大本土研发和供应链建设,以中国的创新和技术反向服务全球。”在3月底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(2025)上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发出呼吁。

  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,中国市场的脉动正改写着跨国车企的竞争法则。部分转型缓慢的跨国车企正面临重要考验,但也有部分车企通过积极部署有了新发展。

 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,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与梅赛德斯-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同台发声,“与中国共创未来”成为两位掌门人的共同观点。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与全球创新引擎的梅赛德斯-奔驰与宝马付诸行动,宣布在华投入超140亿元和91亿欧元研发资金。在今年3月的财报发布会上,大众汽车集团更是20次提及中国市场,过去几年间,大众集团仅在中国市场就砸下了500亿元。2025年将成为其转型投资的关键“变现期”,本土研发的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即将入市。

  “中国正从单纯的市场消费端,蜕变为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全球供应链枢纽。”张永伟认为,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车企的关键变量。

  不只整车企业,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巨头们也在不断布局。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通过在华三次扩建增产,如今已将其全球软件技术中心、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在中国。

  战略重构:

  产品技术“反哺全球”

  从制造到研发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研发中心落户中国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的重要技术策源地,也改写跨国车企“单向输出”模式,转而建立与中国本土化进程相匹配的决策机制和资源配置策略。

  法雷奥照明系统中国区总裁张锋指出,公司在中国发展30年,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人走上了(法雷奥)核心的管理岗位,“所有最先进的设备都可以在中国本地进行研发,并反向输出技术到欧洲和美国。”

  从巨头们的转型成效来看,宝马“新世代车型”成为这一转型最显著的代表之一。据悉,宝马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新世代车型将于2026年在沈阳投产,搭载第六代eDrive系统,并采用800V高压平台。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服务中国市场,更反向输出至欧洲工厂。

  大众集团则在中国打造“东方狼堡”,投入25亿欧元建设智能网联研发中心,约3000名本土工程师聚焦下一代车型开发。其与小鹏合作的两款电动车型将于2026年投产,首款中型SUV将搭载小鹏XNGP智能驾驶系统。通过与本地企业的深度协作,大众安徽新公司成为大众集团全球电动化转型中的重要支点。

  奔驰的转型同样进行中,其北京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正开始改变全球技术流向:基于中国用户偏好开发的MBUX车机系统,逐渐应用于全球的奔驰车型;由中国团队打造的下一代信息娱乐系统,不仅满足中国用户对“在后排看电影、打游戏,或者开视频会议”的独特需求,也有望被延伸应用到其他市场的奔驰产品中;在全新CLA车上,还有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L2++高阶智驾系统。康林松表示:“中国研发正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奔驰的全球研发网络中。”

  挑战与机遇:

  深化与本土伙伴的产业协同

  2024年,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压力下,跨国车企及其合资公司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分化。数据显示,大众集团2024年在华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41%,但燃油车份额下滑至12%;本田2024年在华销量跌至85万辆,同比下滑19%,其电动化车型e:NS1市场占有率不足0.5%。相反,中国汽车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
  在此消彼长之中,业内人士指出,在跨国车企的这一轮转型当中,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成为转型关键。尤其是在电池技术、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领域,跨国企业需要通过战略合作弥补自身短板。

  当前实践表明,那些主动融入中国产业生态的外资车企,在产品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上已展现出显著优势。为扭转颓势,丰田采取“技术储备+本土化生产”策略,在江苏常熟建设氢能研发中心,同时试水与比亚迪合作开发bZ3等电动车型。宝马、奔驰、日产等则分别与华为、阿里达成战略合作,基于鸿蒙系统开发智能座舱,并利用通义大模型实现语音交互的本土化优化,既满足中国法规要求,又构建起差异化的智能生态。张永伟强调:“建立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跨境合作机制,是跨国车企融入中国生态的必修课。”

  行业观察

  当宝马将上海设计的新世代车型推向全球,当大众用中国供应链重构欧洲工厂,当奔驰用本土数据训练全球智驾系统,这些举措都指向一个新事实:中国不再是简单的“世界工厂”,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引擎。

  业内认为,中国汽车市场正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,跨国企业若想在此立足,必须完成从战略定位到运营机制的全方位转型。张永伟认为,提升创新速度与市场反应效率是跨国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,“跨国企业要具备像中国本土企业这样更加快速的创新和反应能力,要改变过去决策慢的问题。”

  “还需要赋予中国团队更大决策权。”汽车分析师史雷同样指出,跨国车企需建立更灵活的本地化研发体系,将中国消费者偏好、政策导向等要素深度融入产品开发全流程,同时要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,让决策权与技术开发在本土化上实现同步,缩短从市场洞察到落地执行的时间差。


新闻推荐